12月2日,在北京舉辦的(2011)第五屆固廢戰(zhàn)略論壇上,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院長徐文龍預計,到2015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0%以上,“十二五”期間,垃圾處理行業(yè)產值年均增長率達30%以上,到2015年年末,行業(yè)總投資達2600億元以上。面對2600億的“大蛋糕”,這一新興產業(yè)的未來引發(fā)了社會的強烈關注。
垃圾處理產業(yè)鏈條前后脫節(jié)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國內固廢處理的主要領域在生活垃圾處理方面。根據規(guī)劃,到2015年,全國城市新增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55萬噸/日以上。與會專家對此表示,這比到2010年年底40萬噸的日處理能力提高不多,主要原因在于全國范圍內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不配套,而更重要的是垃圾處理前端(包括垃圾分類收集及轉運環(huán)節(jié))體系不健全。
徐文龍介紹說,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生活垃圾清運量為1.54億噸,這一數字與目前我國每年大約10億噸的垃圾產生量相比,清運比例不足五分之一。這說明國內垃圾處理產業(yè)前后端鏈條間存在嚴重的脫節(jié)現象。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總工程師徐海云表示,目前處于最前端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工作存在一系列問題,國內尚未建立起符合經濟性前提的垃圾分類收集體系。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備受各界關注的危險固體廢棄物回收處置方面,我國連危險廢物底數都未全面摸清。
而這些問題已引起政策上的重視。今年3月發(fā)布的《國務院批轉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意見的通知》中就明確指出,建立完整的先進的回收、運輸、處理、利用生活垃圾分類回收體系已刻不容緩。
資源化利用尚未起步
一般來講,垃圾處理行業(yè)遵循的是“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原則,在產業(yè)發(fā)展初期強調對產生垃圾的無害化和減量化處理,采用的主要手段是衛(wèi)生填埋、焚燒和堆肥等技術。
但從循環(huán)經濟大的層面來看,垃圾回收后的資源化利用才是產業(yè)發(fā)展的高級階段。資源化利用由于可以延伸垃圾回收處理的業(yè)務空間,使得垃圾處理行業(yè)不僅僅依靠政府投資來獲得處理回報,更多的則是依靠生產再生資源類產品來獲得更大收益。
但是,國內目前垃圾處理行業(yè)整體仍處于無害化處理的初級階段。據徐文龍介紹,到2010年年底,我國城鎮(zhèn)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63.5%,其中集中式衛(wèi)生式填埋、焚燒和堆肥的比例分別為77%、18%和5%。
徐文龍表示,考慮到國內垃圾填埋場建設用地的逐年減少,以及“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原則的要求,“十二五”期間,國內垃圾處理的主要途徑漸漸轉向焚燒處理。
2600億投資從何來?
徐文龍表示,“十二五”期間,垃圾處理的主要投資主體是政府和國有資本。但從“十一五”期間700億元猛增至“十二五”的2600億元,如此大的投資增幅錢從哪里來?
與垃圾處理同處環(huán)保產業(yè)領域的污水處理行業(yè),投資資金主要來自于市政部門從收繳的水價中提取的污水處理費。但在垃圾處理方面,垃圾處理費的收取目前僅在小范圍內及非居民中收取,其收取規(guī)模遠不如污水處理費龐大。
除資金存在缺口外,垃圾處理的收費制度也存在諸多漏洞。以北京為例,今年5月,北京市政府出臺《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草案)》,提出垃圾處理費按從量計征原則逐戶收取。但據了解,條例草案發(fā)布以來,垃圾處理費的收繳情況并不樂觀。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陳海濱表示,從量計征的收取方式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遭遇諸如計量標準無法統(tǒng)一、用戶偷倒垃圾導致的各戶繳費不公平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導致垃圾處理費的直接收取成為大難題。
盡管遭遇阻力,但來自政策方的聲音表示,“十二五”期間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是大勢所趨。盡管如此,人們還是質疑,污水和垃圾處理均屬于政府投資型的公用事業(yè),大都不受財政主體支出的“青睞”,如果沒有長效的資金來源保證,2600億元的資金投入很有可能淪為“竹籃打水一場空”。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