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0多畝的公園面積、450多畝的碧藍水面、20萬株的喬灌木……這就是由垃圾場還原改造成的京城最大的濕地公園——南海子公園。作為北京市精細化城市管理工程的標桿項目之一,今日記者跟隨大興區(qū)市容委的工作人員來到公園現(xiàn)場一睹南海子的驚人變遷。
治理垃圾成山的南海子曾被視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南海子曾是北京城南最大的濕地,位于今天大興的亦莊、舊宮、瀛海、西紅門地區(qū),歷史上曾為遼、金、元、明、清五朝皇家苑囿。“南囿秋風”早在明朝時就與西山晴雪等列為“燕京十景”之一,據(jù)記載歷史上多位皇帝都曾來此漁獵和騎射。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成為著名的南郊農(nóng)場,后來隨著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南海子地區(qū)逐漸淪落為垃圾堆成山、環(huán)境臟亂差的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
2009年,市委、市政府決定加快北京南海子公園建設。要完成260萬平方米的拆遷任務、800多萬立方米的垃圾處理、和水質(zhì)改造、綠植培育等龐大而又繁雜工作,改造南海子曾被周邊的居民甚至是工作人員視為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2010年9月26日南海子公園一期開門迎客,一位大興區(qū)居民告訴記者:“這兒原來就是垃圾場和棚戶區(qū),真沒想到能這么快就修的這么好,我們平時得空就過來溜溜彎兒,空氣也特新鮮!”
南海子公園管委會李主任和記者透露,過去的南海子地區(qū)大量的垃圾填埋在此。處理并利用這些垃圾,避免造成二次污染,是改造時的最大課題。我們將建筑廢料打碎、分揀后分別用于山體建造和道路鋪設使用;生活垃圾、草葉木渣等混于土壤成為了有效的肥料。除了本地的廢物利用外,湖面用水選用小紅門污水處理場的再生水,也充分體現(xiàn)了改造的科學合理性。
李主任還說:“精細化管理要突出的就是管理細節(jié),南海子公園的基礎土質(zhì)是垃圾,為了避免甲烷氣體聚集造成隱患,我們運用了最先進的‘間氧技術(shù)’。公園里地上豎起小管子就是這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