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岳平 潘海婷 曾歡欣
國務院日前印發(f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土十條”),對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全面戰(zhàn)略部署。“土十條”印發(fā)后,社會各界在土壤污染家底監(jiān)測、分類施策、風險管控、分階段治理等方面達成廣泛共識,有利于落實預防為主、保護優(yōu)先、風險管控,嚴控新增污染、逐步減少存量的防治思路。筆者認為,科學落實“土十條”,需要厘清和把握好幾個問題。
一是農產品超標是否等于土壤污染?
民以食為天,土壤環(huán)境質量狀況與農產品安全密切相關。控制土壤污染,是保障農產品安全的重要關口,必須真抓實干。但是,土壤污染不能與農產品超標畫等號。土壤被污染后,農作物通過對污染物富集累積,沿食物鏈傳遞,間接危害人體健康。農作物對污染物的富集能力存在差異。有些農作物品種對污染物具有低吸收、少累積的特性,即使土壤受到污染,也有可能收獲合格的農產品。
應以農產品質量檢測帶動土壤環(huán)境質量檢測,這樣針對性更強。不能單純以土壤環(huán)境質量為標尺來評價每個地塊的安全性、判斷是否適宜種植農產品、是否存在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風險等。只有結合農產品生產調查土壤環(huán)境質量狀況,監(jiān)測結果才更為科學、更有說服力、更能指導實踐。
二是要不要先向重污染土地開刀?
“土十條”要求切實加大對土壤的保護力度,確保符合條件的優(yōu)先保護類耕地面積不減少,土壤環(huán)境質量不下降。在筆者看來,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每年投入到土壤領域的資金是相對穩(wěn)定的,這些資金應優(yōu)先用于合格土壤的保護。
對農田土壤保護價值較高的縣(市、區(qū)、旗),應加大財政資金轉移支付力度,并將農業(yè)綜合開發(fā)、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建設等資金向其傾斜。使這些縣(市、區(qū)、旗)降低發(fā)展工業(yè)的沖動,集中精力生產優(yōu)質農產品,確保包括糧食在內的農產品安全。
吃蘋果的寓言可以很好地印證這一道理。一籃子蘋果,貯存太久后,會出現(xiàn)整體腐爛變質的趨勢。有的人先從快爛的蘋果吃起,結果天天吃爛蘋果;有的人當機立斷,扔掉幾個爛蘋果,從尚好的蘋果開始吃起,從此擺脫爛蘋果困擾。土壤防治要借鑒這種智慧,不能只盯緊幾塊重污染場地,投巨資治理,而忽視大量安全土地的保護。
國外一些土壤保護和治理的成功案例也是如此。澳大利亞在治理土壤污染時,廣泛采用休克療法。確認污染存在后,如果資金有缺口或技術不成熟,有關部門就采取阻隔措施,將受污染地塊物理隔離,暫按荒地處置。當然,澳大利亞地廣人稀,有充足的土地可以閑置,國內未必能照搬,但有些理念是可以參考的。
此外,對決定要開展污染治理的地塊,應建立項目庫,確定優(yōu)先施工序列,尤其是對污染耕地,宜先從污染程度較輕的地塊著手。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優(yōu)先選擇投入少、見效快的項目,最大限度地恢復耕種面積。對極少量污染嚴重的耕地,在不影響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列入最后治理計劃,財力允許時再處置。
三是不同地區(qū)是不是應該實行統(tǒng)一的土壤標準?
土壤環(huán)境是否安全與土地利用性質密切相關。要在全國分好地類,再確定相應的土壤環(huán)境質量標準,尤其是土壤污染修復時,不同土壤污染修復技術,其成本、修復周期、殘留毒性、污染物存在形態(tài)等都是不一樣的,必須與日后的用途結合起來。這種細分很有必要,但我國幅員遼闊,這方面技術還存在瓶頸,短期內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
鑒于目前對土壤進行詳細分類的技術、條件尚不成熟,筆者認為,宜按目前的行政管理關系分頭落實主體責任和監(jiān)督責任。
將全國土壤按使用狀況分類后,在每個類別內可進一步分污染等級進行管理。以耕地為例,未污染和輕微污染土壤劃為優(yōu)先保護類,輕度和中度污染土壤劃為安全利用類,重度污染的列入嚴格管控范圍。
只要每個部門對管轄范圍內的土地的污染狀況如數家珍,全國的土壤污染就處于掌握之中。這也能為未來采取針對性較強的防治對策奠定基礎。
四是土壤污染誰應該負責?
我國的土壤污染問題與排污企事業(yè)單位長期不正常履行污染治理主體責任有密切關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排污企事業(yè)單位連續(xù)排污卻不承擔治理主體責任,造成了利潤進企業(yè)口袋,污染治理資金卻由政府承擔的局面。為此,“土十條”明確了“誰污染、誰治理”的主體責任模式并對如何延續(xù)、轉移其主體責任約法三章。但要將“土十條”的相關政策落到實處,關鍵需要地方政府監(jiān)督到位。
如果排污企事業(yè)單位主體責任長期缺失,土壤污染問題不斷累積,畏懼于高昂的土壤污染治理費用,企業(yè)可能關停了之,其上繳的利稅還不及污染治理的費用。治理土壤污染最終只能由政府埋單。
在當前形勢下,土壤污染治理要走兩條路:一條是讓有能力的排污企事業(yè)承擔主體責任,自行還債;另一條是由財政資金支持,治理無主的污染土壤或幫助有困難的排污企事業(yè)單位。從事土壤污染治理或修復工作的企業(yè)行業(yè)要準確定位、不斷調整發(fā)展策略。不僅服務政府項目,還要善于從市場中找項目,發(fā)掘排污企事業(yè)單位治理土壤污染的潛力,開發(fā)第三方治理市場。
五是土壤污染物超標都是緣于污染物排放嗎?
造成我國土壤污染的原因復雜,其中自然背景值高是不少地區(qū)或流域土壤重金屬等含量超標的主要原因。筆者以為,土壤的形成、演化、污染發(fā)展過程都不是朝夕之功,刻意對高背景值土壤進行治理,投入大、周期長,效果也往往不盡如人意。
如何區(qū)分新增污染和高自然背景值污染?根據土壤剖面監(jiān)測結果,分析兩種類型污染的濃度垂直變化趨勢是完全可以斷定污染原因的。如果是外界輸入的,污染物向下擴散,污染由土壤表層滲入內部。越深入地下,污染物濃度越低,達到一定深度后,土壤質量就達標了。而高自然背景值污染則不同,污染物濃度相對均勻,或越深入地下,污染物濃度越高。對于新增污染要果斷控制,迅速采取阻斷措施。當然,污染土壤的分析技術復雜,監(jiān)測者對處于超標臨界狀態(tài)的數值要格外慎重,避免錯判土壤污染狀況而帶來投資失誤或污染擴散。
土壤是萬物之母,必須加強保護和治理。與土壤打交道的行政管理部門要形成工作合力。只有每個部門分頭守好自己負責的關口,才能保證“餐桌上的安全”。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