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這個小粒子,在過去這一年多里引發(fā)了大波瀾。從不為人知,到人所皆知;從納入新的空氣質(zhì)量標準,到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科學研究,到選點監(jiān)測。PM2.5必須治,這一戰(zhàn)略已被確定。但是,PM2.5怎么治這一戰(zhàn)術問題,還未達成共識。
如今有種觀點被很多人接受,認為機動車污染是PM2.5的主要來源,而機動車污染治理是個老大難,因此PM2.5治理長路漫漫,需要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認真分析,這樣的觀點有一葉障目之嫌。機動車是主要排放源不假,但不能因此就忽略其他排放源。筆者認為,治理PM2.5,前提是弄清來源和構成,態(tài)度上要科學客觀,方法上應多管齊下,先易后難。
揚塵也是PM2.5的重要來源,這一點往往被忽視
普遍認為,PM2.5的來源是機動車尾氣、工業(yè)排放、揚塵等。那么,各排放源的貢獻率有多大?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答案。大城市和小城市,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規(guī)模和地理環(huán)境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雖然存在差異,但卻存在共性。資料表明,在一些大城市,機動車尾氣確實是PM2.5最主要的來源。比如,北京市機動車對PM2.5的貢獻率為22%,上海市為25%,均占首位。
那么,揚塵對PM2.5的貢獻率有多大?也有資料可參。北京市有關部門分析,揚塵的貢獻率為15.8%,而專家認為數(shù)據(jù)有可能更高;在云南省昆明市等二線城市,揚塵的貢獻率已達一半。
可以看出,機動車尾氣和揚塵是PM2.5最主要的來源。然而現(xiàn)實中,人們過多地把目光投在了機動車尾氣上。搜索網(wǎng)頁就可發(fā)現(xiàn),無論專家還是市民,對機動車尾氣的談論遠遠多于揚塵。一些地方政府亦是如此,每當談起PM2.5治理,總是提到機動車尾氣不好治,機動車尾氣成了空氣污染的靶心,同時也成了擋箭牌。
治理PM2.5污染,揚塵比機動車更容易
如果機動車尾氣我們暫時治不好,能不能先管好揚塵?
機動車尾氣污染確實難治。機動車污染治理難,難在數(shù)量龐大,難在油品質(zhì)量不好提升。這兩難,究其實質(zhì),一是客觀趨勢,二是利益之爭。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生活水平提升,人人都有汽車夢。如果對這樣的需求加以阻止,不現(xiàn)實也不容易,甚至違背客觀規(guī)律。而油品難以升級的根源在于多出來的成本誰也不愿意承擔,那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解決這樣的利益難題需要決心也需要時間。
揚塵污染治理相對容易。首先,治理揚塵不需要過多投入。以前,污染治理主要靠投入。比如,北京市為了改善空氣質(zhì)量,調(diào)整產(chǎn)業(yè)結構,將首鋼這樣的大企業(yè)搬走,投入了大量資金。而揚塵治理,最需要的不是資金,而是精細化管理。
其次,治理揚塵不存在技術難題。揚塵分為土壤風沙塵、道路揚塵、施工揚塵、堆場揚塵4類。針對不同類型,可采取不同措施。早在2006年,我國就出臺了《城市揚塵污染防治技術規(guī)范》,繪制了技術路線圖。國際上對揚塵的技術研究也很成熟,可供我國借鑒。比如針對堆場揚塵使用的抑塵劑,俄羅斯、日本等國家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制,處于先進水平。盡管我國直到80年代相關研究才逐漸興起,但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第三,治理揚塵不觸及利益問題。揚塵治理涉及部門多,包括城建、園林、交通等部門,即所謂的九龍治水。但九龍治水在這里是有一定道理的。揚塵類型有明確劃分,方法措施也有明確規(guī)定,不同部門各負其責,各司其職,是符合科學精神的。當然,實現(xiàn)各部門聯(lián)動是必要的,但這是機制建設的問題,不涉及過多的利益問題。
治理揚塵污染,必須實行精細化管理
經(jīng)濟學有一個著名案例,說的是麥當勞的精細化管理。肉餅的煎制時間,員工的服務時間,都有明確規(guī)定,因此全球麥當勞產(chǎn)品和服務的質(zhì)量高且統(tǒng)一。
治理揚塵污染,缺的就是這種精細化管理。在法律方面,我國揚塵管理法律法規(guī)數(shù)量不多,內(nèi)容不細,缺乏剛性,急需完善。美國各州或郡都制定了詳盡的法規(guī),比如克拉克郡要求建筑施工產(chǎn)生揚塵評價不透明度不能超過20%,瞬間不透明度不能超過50%。機動車粘到工地外鋪道路上的泥土不能超過50英尺長、0.25英寸厚,用具體數(shù)字來管理揚塵。因此,國家應出臺揚塵管理法,細化防治技術規(guī)范,各地可根據(jù)實際制定地方性法規(guī)。
在機制方面,我國尚未形成分工明確的管理體系和責任體系,往往是各部門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不知道其他部門做什么;或明明知道應該做什么,也不去做。很多地方都規(guī)定了各類揚塵的主管部門,比如交通部門管理道路揚塵,城建部門管理堆場揚塵,但在北京等城市依然可見工地附近大風起兮塵飛揚,工地運輸車輛仍裸車出行。對此,地方政府應繪制揚塵管理流程圖,細化揚塵管理職責,強化責任追究,實現(xiàn)揚塵全方位管理。有條件的地方,可將揚塵納入城市網(wǎng)格化管理。
在技術方面,我國現(xiàn)有的技術規(guī)范是粗線條的,每種治塵方法只有寥寥幾筆。以堆場揚塵為例,國際上認為控制辦法有濕法、干法及干濕結合3種途徑,濕法又分噴霧和化學抑塵,而抑塵劑又分不同的類型。無論技術研究還是推廣應用,工作都要做實做細。
PM2.5治理難,但不能因此就畏懼,更不能以難為借口。揚塵精細化管理,就是PM2.5治理的突破口。如果說以前的污染治理方法多是粗放型的,那么揚塵的精細化管理,或許可以開一個好頭。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