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處理一直是超大城市的頭號難題,常常會造成二次污染。以上海為例,10多年前,每個區(qū)縣都有生活垃圾堆場,不僅所產生的沼氣和臭味對空氣造成污染,而且,腐化滲透出的污水,也容易通過滲透造成地下水污染。后來,上海又推行垃圾焚燒技術,仍然無法避免污染問題,1000噸生活垃圾焚燒,每小時排放廢氣24萬立方米,其中17%-18%是二氧化碳,離焚燒爐煙囪100米-1000米的區(qū)域成為污染區(qū)。
從去年起,由同濟大學教授趙由才領軍完成的“可持續(xù)生活垃圾填埋處置技術”開始推廣,這個項目在南匯老港生活垃圾場實施,使得城市垃圾處理有了一個新的概念:“衛(wèi)生填埋”。這項技術今天榮獲上??萍歼M步一等獎。
包含多項領先技術
老港垃圾處理場每天要處理1萬噸生活垃圾,占上海每天生活垃圾量75%,這意味著,上海基本有能力解決生活垃圾對環(huán)境的二次污染問題。何謂“衛(wèi)生填埋”?趙由才說,“可持續(xù)生活垃圾填埋處置技術”其實包含了多項國際領先的技術,包括:適應于高濃度、高污染、高不穩(wěn)定沉降生活垃圾的水平防滲與垂直防滲系統(tǒng);清污水分流技術、礦化垃圾生物反應床處理技術等等。
堆場還能變成綠地
“垃圾場還能變成綠地,你信不信?”趙由才笑著對記者說道。他們提出了生活垃圾填埋場可循環(huán)利用的新理念,使填埋場作為最終處置方式的認識也被改變。研究團隊發(fā)現,生活垃圾都是多種物質混合在一起的,經過8-10年,垃圾達到穩(wěn)定化、無害化,其中三分之一是可以再利用的塑料,還有大量礦化物質,這些礦化物質作為介質,可以再次用來處理滲濾液。這就是所謂的“礦化垃圾生物反應床處理技術”。與此同時,研究團隊還發(fā)明了新技術,在垃圾場上種植植物。老港垃圾填埋場的生活垃圾填埋3年后即可種植淺根植物,8年后可種植在上海市可以生長的植物。
趙由才說,國內許多城市周圍形成了大量簡易堆場,給周邊環(huán)境帶來了嚴重影響,出現了“垃圾包圍城市”的局面。采用衛(wèi)生填埋新技術,經過隔離過濾,地下水不受污染,臭氣大大降低,沼氣導排焚燒,解決了生活垃圾簡易堆放處置方式所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重大難題,實現了我國生活垃圾填埋處置方式從簡易堆場向安全可控衛(wèi)生填埋場的變革。
提交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