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凸顯,部分業(yè)內人士和專家認為,通過行政手段限制人口增加固然簡單可行,但有可能中斷北京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想肩負城市諸多的功能定位,長久之計還是應該綜合各方面考慮及借鑒國外經驗,改變現有觀念、全面創(chuàng)新開源節(jié)流手段,才有可能彌補現有的供需缺口。
疏散人口分擔用水負荷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表示,從世界特大型城市的發(fā)展經驗和規(guī)律看,人口規(guī)模持續(xù)擴張后會進入平穩(wěn)階段。因為勞動成本變高,城市變得擁擠,房租上漲,會使很多人不再向這里聚集。同時,有限的資源承載能力尤其是水資源短缺問題,使得北京必須在交通建設、就業(yè)布局和產業(yè)結構上作出調整。
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院長許新宜說,上世紀60年代,日本東京有過類似局面,水體污染、地下水超采、限時供水等。為此日本由獨立于政府之外的市場化公司建設四通八達的快速軌道交通,把民眾活動半徑擴大至一小時,醫(yī)院、學校、住房一同跟進,無形之中就分散了用水負荷。同時東京還建立了完備的調度系統(tǒng),經過50多年的不懈努力,日本的大京都圈內目前4000萬人口用水,并不像北京這樣窘迫。
翟振武舉例說,倫敦打造11座新城,將市區(qū)人口和工業(yè)大量遷出,1961年至1971年中心城區(qū)人口減少101萬;巴黎1962年至1982年人口減少56萬;限制工廠、大型辦事機構在市區(qū)設立,都是上述城市調控中心城區(qū)人口的重要手段。
許新宜還表示,針對水資源“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矛盾,北京市應盡可能公開事關百姓的水信息,像水資源危機到了什么程度,我們到底有多少水,每天可以用多少水,牢固樹立“不節(jié)約就沒水喝”的觀念,讓所有老百姓都知道節(jié)水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體諒政府的良苦用心。
北京大學教授陸杰華告訴記者,在城市化進程中,人口增長都會出現下降階段,北京不會例外,盡管這一局面可能要等上十年甚至更長,但是需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包括運用市場和法律手段去調控人口發(fā)展速度,而不能只靠行政手段去堵或疏。
完善價格機制改變節(jié)水意識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說,按照經濟學的一般均衡模型統(tǒng)計,費很大力氣節(jié)約1立方米水,在北京可能需要花18元錢,而買1立方米水只需4塊錢,事實上,誰節(jié)約用水誰吃虧就多,水價不合理,制約了節(jié)約用水行動的普及。
王浩表示,有關方面應該摒棄水價上漲、物價會隨之上漲的慣有思維。根據多部門的聯合研究,北京現行的水價即使?jié)q一倍,物價總水平只會有0.6%的漲幅,影響很小,擔心是多余的。
專家介紹,根據國際上通用的估算辦法,水費支出應占居民可支配年收入的2.5%到3%,中東缺水國家已經占到了6%到7%,而中國居民僅為0.8%左右,因此北京的水價存在較大的上調空間,而且現在的市場價格不能正確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性,以及環(huán)境成本、安全成本、資源補償成本等因素,政府應該考慮利用行政管制等手段建立一個更能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省資源的體系。
多位專家都指出,推行階梯水價勢在必行,但需要嚴格履行調整程序,加大成本的審核力度,依法履行聽證會制度,水價調整方案的制定和出臺要充分聽取社會各方面的意見,提高水價決策的透明度。由于生活用水為剛性需求,水價調整要考慮到用水戶心理與經濟上的承受能力,不宜追求一次到位全成本水價,可以采取小步快跑、逐步到位的調價策略。
具體注意點如下:一是要保證居民基本的生活用水,比如每人每月可以低價購買4立方米的基本量,超過7立方米價格需上漲一倍或更多,達到了12立方米之上需要漲5到8倍。二是要保護弱勢群體,水價漲了,社會福利和補助也要相應增長,以抵消漲價給他們帶來的影響,維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不變。
多渠道尋找新水源輔助南水進京
專家和學者們指出,世界上沒有一個城市可以“一塊地對一塊天”解決水資源問題,都需要從境外調入大量的水資源滿足其經濟社會體的用水需求,未來南水北調后的10億立方水,僅僅能彌補北京地下水過度開采的水而已。北京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南水北調工程,從現在起,依然需要以節(jié)流為主、適當開源。
王浩認為,從長遠看,從周邊省份調水并非最好的解決辦法,從貧水區(qū)向貧水區(qū)調水,本身就違反規(guī)劃邏輯,他建議,北京可以著手論證借用南水北調的東線,該路線的提水高程在技術上可以滿足,來自揚州三江營的水翻過黃河,自流到天津,隨后再送水進京。
專家們認為,目前津、冀、晉、豫等多個地區(qū)都啟動了引黃調水的做法,盡管黃河的水量、水質都不如長江水豐富和優(yōu)質,但是如果為了救急,北京需要將引黃系統(tǒng)納入新水源備選。另外,如果著手堅持治理水治污,既可以滿足一時之利,也可以換取生態(tài)的長期平衡,同時成本比起海水淡化要低。
北京市水利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副院長張彤以表示,十二五期間,環(huán)渤海地區(qū)著重打造大首都圈的建設,目前由北京參與的海水淡化項目還處于前期論證和技術儲備階段,何時開工上馬還不確定。但是開建海水淡化廠需要涉及電力等多條產業(yè)鏈,可以預計,投資成本肯定會超過百億元人民幣。
按照目前的測算,海水淡化每立方米成本約六元多,如果加上管道輸送到北京,每立方米水成本價大約在8元左右。王浩表示,這方面技術和資金應該都不是多大問題,關鍵是要產生規(guī)模效應,將來還可以利用太陽能或者風能進行海水淡化,這些都會大大降低成本。
許新宜建議,由于淡化的海水進京成本較高,北京可以考慮進行水源置換,將海水淡化的水引入河北、天津,將流經兩地的灤河河水引入北京,不過水權問題協調起來較為復雜,需要從中央層面統(tǒng)籌調度。
提交關閉